盛夏的阳新县王英镇王文村,青山如黛环抱错落屋舍,溪水潺潺绕过百年石阶。革命老区的清晨,总被60名留守儿童铿锵的军体拳口号唤醒,那声音穿透薄雾在山谷间回荡;午后的“红蓓蕾”公益托管班里,科技展品前的好奇目光与红色故事里的专注神情相映成趣;傍晚星空下,孩子们围着志愿者叽叽喳喳,稚嫩话语里藏着一天的成长与感动……这个夏天,谈球吧“职院巧匠‘芯’火电光”志愿服务队的15名青年,用28天朝夕相伴,为128名留守儿童编织了一段融合红色传承与成长蜕变的暑期记忆,在这片浸染革命热血的土地上,续写着青春与希望的接力。
作为谈球吧第三年联合校团委开展的“三下乡”活动,这场志愿服务从筹备就透着“精准”二字。校产教融合与产学研工作处处长、谈球吧经理黄鹏,校团委副书记王婧与王英镇镇长卢晓深入沟通,紧扣公益托管班需求,将红色基因传承、科技知识普及、安全技能培养定为核心方向。为让服务真正走进孩子世界,团队提前开展“定制化”培训:把军体拳变成“站如小松树”的趣味表达,把革命历史讲成孩子能懂的“英雄故事”,把机械臂、无人机原理拆解成“会拿东西的铁胳膊”“会飞的小侦察兵”,让专业知识变得鲜活可感。
当志愿者带着精心准备的课程走进王文村,一颗颗种子便在孩子们心中悄然埋下。科技课上,机械臂取物、无人机巡空的场景,让孩子们眼里亮起对创新的向往;军体拳训练中,红军游击故事让攥紧的小拳头渐渐有了力量,内向的孩子也能喊出坚毅的口号;红色教育时,烈士纪念碑前的默哀与宣誓,让“和平珍贵”的认知深深扎根;急救课堂上,通俗化的讲解让守护技能变得触手可及。
温情的陪伴从未缺席。一场为9名七月出生孩子举办的集体生日会,让教室变成了童话世界。当生日歌响起,烛光照亮小寿星们的笑脸,爸妈在外打工的小宇轻声说:“这是我过得最热闹的生日。”志愿者送上的绘本、文具上,手写祝福带着温度:“愿你像王文驿的小松树一样茁壮成长”,简单字句里藏着对留守儿童最细腻的关怀。
28天里,孩子们的暑期被重新定义:从“抱着手机过假期”到“每天盼着去托‘红蓓蕾’”,从对科技茫然到能画出“未来机器人”图纸,从站不直腰板到军体拳打得有模有样,从对历史懵懂到主动为纪念碑献花……这些变化印证着志愿服务的价值。志愿者们也被孩子们眼中的光打动:“那是对知识的渴望,也是我们前行的动力。”
如今,孩子们心中,科技的种子、红色的基因、责任的萌芽已悄然生长。这场红土地上的青春接力,不仅是一次志愿服务,更是一次精神传承——青年志愿者用行动诠释着志愿精神,老区的孩子们则用成长回应关爱,终将长成守护家乡、报效国家的力量。这,正是新时代“三下乡”在革命老区写下的生动注脚,也是青春力量与红色沃土碰撞出的最美回响。